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外 >

中国海油:走有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来源:新华网作者:齐中熙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中国海油的公司标志有红蓝两色,蓝色象征着浪涛翻涌的大海,红色象征着和旭日同辉的海上平台和井架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蓝色是它走向国际的壮阔胸怀,那么红色则是它的中国情结、中国企业特色。”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这样告诉记者。

在傅成玉的脑海里,“国际化”与“中国化”是中国海油发展旋律中的辩证和弦。25年间,这家公司致力探索一条中国企业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雄心,在“国际化”的背后

与众多国企不同,中国海油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下了“国际化”的烙印。1978年,国家作出对外合作、加快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告成立。

25年间,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国际规则,是中国海油念念于心的功课,融入国际石油行业、参与全球经济互动,是中国海油孜孜以求的目标。

说起中国海油的国际化之路,就不能不说两年前轰动海内外的优尼科收购案。

2005年,中国海油发起了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一宗国际收购: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

有人质疑:“国际竞购中整合失败的案例达到了60%,中国海油能幸免吗?”

傅成玉说:“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和经验。国际并购面临着业务重组、文化融合等难题,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利用西方公司的固有优势呢?”

虽然因诸多因素功败垂成,但竞购优尼科之举却让人们对中国企业刮目相看。

“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如果我们只跟着人家亦步亦趋,最多只能和人家打个平手。只有借鉴人家,改造并创新自己,我们才可能比国际同行做得更好。”傅成玉说。

25年来,公司以国际视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明晰自身定位,把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做强做大的途径,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了业界同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如今,中国海油已被公认为中国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有企业之一。“中海油”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宠儿,海外业务遍及10个国家,连续3年被标准普尔推荐为全球精选30支最具投资价值股。

创新,打造中国企业特色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与众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让中国海油总能在别人不好看的领域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傅成玉说。

多年来,中国海油着眼自身资源条件打造关联产品和产业。为带动上游气田开发,通过资产重组建立化肥产业,几年间迅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中海化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颗粒尿素生产企业。

在国内炼油厂普遍亏损的情势下,中国海油充分认识到重质稠油的特性,开发重交沥青。如今,“中海36-1”已成为中国重交沥青的第一品牌;而中国重要的合资项目之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其化工产品80%都是国内所独有的,从而开辟出自己的独有市场。

在业务重组方面,中国海油也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改革路径。

首先,组建了一个组织规模小、资产质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石油公司上市,盘活了集团整体资产,带动了集团整体发展;其后,在国际石油公司专业越来越细分的背景下逆势操作,整合10家专业公司为两家公司,适时上市;之后,对集团存续部分完成重组,使相对不良资产走上了化劣为优、稳健发展的道路。

这三大步一气贯通,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傅成玉说:“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改革路径,使我们的业务既实现了国际石油公司体制所要求的专业化,也打造出许多国际同行所不具备的集团化优势,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而全、小而全,一向被视为制约发展的弊端,但经过我们的改造和创新,已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25年间,中国海油实现了从上游到中下游、由国内到国际、由浅水到深水的三大跨越:油气产量从9万吨上升到4033万吨油气当量,销售额从3.94亿元上升到1324亿元,利润从4000万元(1986年)上升到490亿元,资产总值从28亿元上升到2507亿元。

目前,中国海油员工被这样一个充满豪情的梦想鼓舞着:到2010年,实现1亿吨油气当量的产量目标,再造一个“中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