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林下经济”会否伤着生态效益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日前,上海市在崇明启动了多个“林下经济”项目,农科专家将帮助当地在林地中尝试养鸡、种菜、栽培食用菌等产业,并准备摸索形成一整套科学操作模式。这将不仅“盘活”大量闲置的林业资源,同时能产出备受市民欢迎的绿色农产品,并为生态林的长期养护开辟新的经济来源。
    有科技支撑的林下经济,有望为农民增收带来新空间。据透露,目前除了崇明县,市郊的金山、南汇等区也争相邀请专家前往开发“林下经济”,此外,不少参与林地建设的企业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专家指出,林下经济并不是林业与农业的简单相加,而需要在“度”上小心权衡,才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可持续的养林法
    几年前,一位企业家在崇明承包了1万亩林地,如今已渐成气候。但他却越来越愁,为了防治病虫害,每亩  林地一年至少需要1000元,所有林地就需投入1000多万元,而林地一直没什么产出,企业负担不小。但如果不养护,树木就长不好,生态效益也会下来。
    今年,市农科院一批专家开始在他的万亩林地中辟出2000亩来实施“林下经济”。目前的项目带有实验性质,分别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种植或养殖项目,比如养鸡、种食用菌等;待到模式初步成熟,再向更大区域推广。专家提出,林下经济不能过度追求效益,每亩只要有2000元―3000元的产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就会调动上来,至少林地的养护费今后能够自给自足了。
    据介绍,早在几年前,上海郊区的林地面积已经超过百万亩,给城市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生态效应,但每年的林地养护费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给企业和有关方面带来压力。如果能在保护林地的前提下,发展一些有产出的林下经济项目,就能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养林途径。
    国内不少地方较早就将造林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曾在沙地上发展了6万亩速生林,但是速生林种植周期长,且长到四五年的时候,大树遮阳,林间地利用不上。林业专家经过诊断后却提出:林地阴暗潮湿,正适合林菌间作。如今,全镇已有18个村在林间发展了菌类种植,面积达3000亩。镇政府还成立了食用菌中心,并向种植户承诺,只要按照要求管理,保障最低亩纯收入5000元。这就激发了当地植树造林乃至长效养护的积极性。据了解,目前北京已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近10万亩,涉及11个区县,带动农民就业16万多人,直接经济收入已突破10亿元。
    其实,上海市一些森林公园也有较成功的林下经济,实现了以林养林。比如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奉贤申隆生态园等,原来都是成片林地,但有关方面将它们打造成生态公园,每年前往的市民游客不计其数,有了门票和餐饮住宿费等众多收入,从中划出“林地养护费”已不成问题。
    高效的立体农业模式
    除了生态林,上海近年还形成了包括南汇水蜜桃、松江水晶梨、崇明柑橘等在内的经济果林35万亩。果树产出只集中在某一个季节,其他时间果园基本都“闲”着。经济果林的养护无须担心,但怎么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以及一年中闲着的时间资源,则是农民和农科专家一直琢磨的事。
    对于农民来说,围绕果林开展的“林下经济”,将是一种高效的立体农业模式。南汇新场镇的农民,就发明了“在桃树下套种矮脚青菜”。镇里几乎家家有桃园,桃子产出集中在夏季,但农民冬季也不愿闲着,于是在桃园里种上矮脚青菜,而桃树正好可对青菜生长“保暖”,因此,新场矮脚青菜长得格外好,并以“茎短叶多、肉质肥厚”受到市民青睐。一亩青菜至少可增收2000元。
    在林下发展养殖业,产出的是“绿色食品”,增收效益更明显。崇明县建设镇的袁美菊就发现,目前市场上不缺鸡蛋,缺的是优质鸡蛋。于是,她在去年初投资兴建林下蛋鸡养殖场,第一批蛋鸡产蛋后,经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检验,鸡蛋的抗生素、激素、色素含量均为零。如今,她的“绿色”鸡蛋已拥有一批固定消费群,价格更是普通鸡蛋的四五倍。崇明绿华镇橘农养的林下鸡还未长成,也提前被市区酒店预订一空。
    让市民走进林地去观光休闲,也是一种提高附加值的“林下经济”。目前,南汇水蜜桃、金山蟠桃、崇明柑橘等都推出了“采摘游”线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体验。对于果园主人来说,这种模式有三方面收益:一是增加水果的现场销售量,并带动野菜等副产品的销售;二是带来了门票收入,以及“农家乐”餐饮收入;三是扩大了自家水果的影响力,对于今后的销售量和价格有提升作用。
    据专家介绍,在林下种植上,目前已进入尝试的有青菜、万寿菊、麻黄草、甘草等品种;在林下养殖上,则有养鸡、养鹅、养兔等品种;在食用菌栽培方面,也有鸡腿菇、双孢菇、灵菇、木耳等品种获得成功。
    平衡中的难度
    市农科院林业专家叶正文告诉记者,多年前,各地已提倡发展“林下经济”,但一段时间下来,并没有大范围推广开来。问题就在于,林下经济的“度”很难把握,需要找到一种协调发展的模式。
    首先,林下品种的选择需谨慎,不能与林业本身有冲突。要知道,林下一般缺少阳光,通风也不好,所以并不适合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南汇在桃园里套种矮脚青菜,也主要利用冬季时间,那时树上没有叶子,对光照影响不大;换个季节,就未必可行了。再如羊,就不适合在林中放养,因为它们会啃树皮,对林业有破坏作用。
    其次,林下放养的规模恰到好处,不能过度。崇明县有关人士介绍,他们经过几年尝试,才摸准了每亩林地放养蛋鸡的比例以及投饲料的数量,最终使一批批蛋鸡健康生长、顺利产蛋。要是投放的鸡比例太低,产出不明显;要是投入比例太高,一来鸡会长不好,二来鸡的踩踏和粪便等会对林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得不偿失。林下经济,需要有相关的科学数据来指导。
    第三,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立体农业,还可能带来“标准化之忧”。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对每个环节都按照统一标准操作,以确保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并可以追根溯源。但如果在桃树下养鸡,桃的种植有一套标准,鸡的养殖有一套标准,它们互相干扰,两个品种都难以做到标准化。万一桃树出现什么病虫害,也难以判断是否与养鸡有关。这也是科技人员面临的难题,他们希望通过试验能拿出一套良性互动的综合标准来。
    林业与林下经济,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少地方在幼树林中种植一些牧草,不仅可通过牧草获得收入,同时也不影响树木的生长,并可以增加林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比如一亩多年生豆科牧草年可固氮6公斤,相当于尿素12公斤,可为幼树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