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能源 > 可燃冰 >

“可燃冰”将走进生活 资源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中国经济网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关注天然气行业的人士会发现,今年下半年尤其是8月份国际油价冲顶以来,关于天然气水合物或可燃冰的话题非常多。广东、福建、海南等南部沿海省份陆续宣布,资源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这种一直深埋海底的能源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天然气水合物到底是什么?这种能源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全面揭示这一新的能源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是何物

许多人对天然气水合物比较陌生,但听过“可燃冰”的说法。有些人以为可燃冰是海底的一种冰。中国石油天然气规划院一位专门研究天然气的人士对这一概念作了介绍。他说,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或“气冰”,实际上不是冰,是在低温、高压等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笼形结晶固体化合物,透明无色,似冰可燃。这种物质广泛分布于海底或陆地的永久冻土中,常温下可分解出天然气。

据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受其特殊性质和形成时所需的低温、高压等条件的限制,只分布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单元内。一般来说,除在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与永久冻土带相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外,在海底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存在水深200米到500米以下(由温度决定),主要附存于陆坡、岛屿和盆地的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也可以散布于洋底以颗粒状出现。这些地点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使天然气水合物的结构保持稳定。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产生的能量,比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能量要大得多。而且在燃烧以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基本上没有污染。有关专家表示,当解决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后,人类能用经济有效的手段获取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那么它就可能取代其他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成为未来的替代能源主角。

我国资源前景广阔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完成了从煤炭为主要能源到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过渡。我国现阶段仍处于这种过渡的后期阶段。专家指出,一旦完成这个过渡,我国对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需求量必定出现一个跃升。但是,这种需求以纯进口的方式向境外转移会引发诸多问题,风险也太大。从长计议,必须立足于本土的技术进步与新的替代能源的确定与开发。

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应用方面,美、日等世界上主要石油消费大国或海洋大国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的主要做法是政府与企业合作,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的工业化开采研究。美国则从满足能源需求和保护本土资源的角度出发,不惜投入巨资开展专项研究。

我国是一个海权国家,海域面积达47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海水平均深度961米。这些自然条件均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四大海域中,南海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74%。近年来,南海的勘探与开采活动表明,这个海域蕴藏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利用研究工作有利于稳定国家海权。

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上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国内一些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石油企业也参与到这种研究应用中来,并在水合物成藏理论以及开采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开发利用是把“双刃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伟才指出,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就要寻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就像人类的能源形式从柴火到煤炭,继而过渡到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时代一样,人类发展的历程往往也是能源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

但是,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满足自身能源需求的同时,如果不注重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的科学性,其负面效应可能被无限放大。人类对煤炭和石油无节制的开采与利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就是教训。专家警告说,海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样会破坏海底的生态平衡。因此,天然气水合物的大规模开采利用也必定是一把“双刃剑”,要深入研究如何避免造成海底地质灾害。否则,对整个人类而言,或许解决了能源问题,但代价是一场灾难。

同时,由于钻采技术不成熟,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还可能因为井喷事故而引发海啸,或导致海底滑坡等严重的地质灾害。专家提醒说,我们在期待这种新能源早日浮出“水面”造福人类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重大环境灾难。因此,在实际开发利用中,需要小心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