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百科 > 生物质能源 > 沼气 >

沼气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来源:中国生物能源网作者: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11-02 人气:0

    我国沼气事业开始于1930年,水压式沼气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研究,目前农村中推广较多的就是这种池型,并且受到国际上的重视,通常把它称作“中国式沼气池”。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于1936年在江西省宜兴县建造了水压式沼气池,用以烧饭点灯,随后浙江省诸暨县安华镇和河北省武安县也建了沼气池。 1958年全国不少省市曾推广过沼气,但因技术不成熟和缺乏经验而没能巩固下来。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村燃料严重缺乏,又一次重视并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再次掀起了沼气建设高潮。农村沼气从1970年的6000户发展到1980年的723万户。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专业施工队,多数沼气池质量问题突出,只能使用1~3年, 出现了边建设边报废的情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展了大量有关沼气发酵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沼气建设开始稳步发展。9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试点示范,各地认真汲取沼气建设的教训,加强科研攻关和试点示范,沼气建设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沼气建设从池型设计、建设施工到使用管理逐步成熟,发酵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沼气事业蓬勃发展。 在我国,沼气的研究是与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沼气发酵产物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成了以南方“猪一沼一果”、北方“四位一体”和西北“五配套”(在猪一沼一果的基础上增加太阳能暖圈和暖棚)为代表的农村沼气发展模式。。从“八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36万户,“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75万户,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农村用沼气池980万户,其中,55%的沼气池开展了综合利用。同时,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始起步,先后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已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145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960处。
    我国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整个发展过程与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密切相关,也与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有关。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所发展的畜禽场沼气工程主要是为了得到沼气能源,以缓解当时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的严重不足。由于当时的大中型养殖场还不普遍,早期的工程所用发酵原料除了粪便外,一部分工程还用物秸秆作原料,采用常温发酵,池容产气率只有0.2m3/(m3·d)左右,发酵液不再处理,直接作为肥料。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针对大中型沼气工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发酵工艺、建池技术、配套设备等多方面的研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了培训和管理,使沼气工程的技术水平大大前进了一步。
    从90年代初开始,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重视强调工程的环境效益并通过开展综合利用来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把沼气工程作为一个有多种作用的系统工程进行设计和管理,通过高质量的设计、建造和优质配套设备来实现沼气工程的综合效益。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高效发酵工艺,使厌氧消化器的处理能力提高2~10倍、产气率提高1~3倍、COD去除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这些装置的出现与成功应用,不仅标志着我国沼气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畜禽场沼气工程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沼气技术的目标已从“能源回收”转移到“环境保护”,沼气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点灯做饭,已经发展到乡村集中供气和沼气发电,并且开展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国家各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建立了省级和国家级的沼气专业化组织,形成了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管理与服务体系,进行了沼气技术、管理和维护人员培训,为沼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村沼气建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农民把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称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能源工程,实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增加农民收人的富民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清洁工程,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