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 > 循环经济 >

即墨“变废为宝”

来源:宁海新闻网作者:宁海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空穴来风当电力、黑灰煤渣盖大楼、咸苦海水泡香茶……似乎是天方夜谭,即墨市瞄准循环经济,用科技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变废为宝”的传奇故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即墨市着力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损害小的产业和产品,已进入青岛市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列。

  空穴来风当电力

  在钱谷山和四舍山上,16台风力发电机的白色“风车”迎风飞旋,把海风转变成电能,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2005年,这16台风力发电机发电总量2500万度,实现效益1850万元,标志着即墨风力发电空白的历史已被改写。

  风能是一种洁净环保的可再生能源,风电被誉为“蓝天白煤”。近年来,即墨市聘请专业人员对境内的风资源进行了长期的调查测量,发现东部沿海山区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遂广为发布招商信息,拟借助外力建设风力发电厂。

  2002年12月,总投资1.5亿元的中德合资项目青岛华威风电场在温泉镇正式建设,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635万千瓦,第二年10月,16台风力发电机实现并网发电,当年发电总量2500万度,实现经济效益1850万元,相当于为国家节约标准煤10685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硫360吨、氮氧化物166吨、一氧化碳5吨、二氧化碳2万多吨以及煤渣5500吨。

  看好即墨风电项目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去年4月1日,总投资15亿元的即墨风电场项目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相当于目前青岛发电厂发电能力的四分之一,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二。另有一知名企业看中金口镇的东滩,正在选址建设风电场。该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风电机组达到33台,规划装机容量5万千瓦时。待2008年即墨市三处风电场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年发电量可达8亿度,占全市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将显著改善青岛市的电源结构,市民用电价格有望降低。

  黑灰煤渣盖大楼

  粉煤灰、煤渣能盖大楼?答案是不仅能,而且在即墨还备受青睐。为鼓励建筑商使用这种节能砖,即墨市出台墙体新材料补助政策,节能砖使用面积每达到一平方米,政府就补助8元钱。

  在坐落于王村镇的青岛振太有限公司,粉煤灰、煤渣和沙子、水泥按照比例混合,经过机械加工整合后,就变成了轻体砖、蒸压粉煤灰砖。“这种砖是利用废物制作成的,节约了粘土。它强度高,持久力强,轻便、保温,是建筑行业中的新型材料,能够取代石料使用。”振太公司隋经理一边领着笔者观看车间生产,一边介绍说,“我的企业规模不大,一年能吃掉1万吨煤灰、煤渣,生产出800万块砖,创造产值150万元。以前,热电厂热烈欢迎我们把煤渣、粉煤灰等垃圾清理出去,不仅不要钱,还给我们派装卸工。最近市热电厂自己投资600万元新建起环保建筑材料项目,专门生产这种节能砖,年消耗粉煤灰3万吨,成为首批青岛市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标兵。现在都知道这些垃圾有用了,这粉煤灰啊,也得抢购喽。”

  目前,即墨市8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1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像这样的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厂家共有10家,年产节能砖1亿多块,相当于节省粘土10万立方米,若以20厘米的厚度将这些粘土平均摊开,可再造土地50万平方米。

  咸苦海水泡香茶

  日前,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太阳能海水蒸馏淡化”课题,在即墨市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始实施。

  该项目以清洁、可再生太阳能作为海水淡化的主要能源,采用多效蒸馏法,将海水直接引入真空管太阳能集热系统,将多级闪蒸与低温多效相结合,适应岛屿、沙漠等地域太阳能海水淡化,可生产出达到饮用标准的纯净水。该项目进一步拓展应用的领域可以改良晒盐技术,提高盐田产量,并可从海水中获得其它有价值的产品,实现太阳能海水淡化零排放。

  以前,田横岛居民日常用水是通过极少量的淡水资源和海底自来水管道解决,因海底管道日常维护费较高,岛上饮用水每立方花费高达20多元。该工程可年产淡水10万立方米,能解决海岛上千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使居民饮水费用降至每立方米6元左右。

  在即墨搞海水淡化,除了田横岛能享受到科技成果外,还有其它意义吗?采访中,即墨市科技局局长王伟健说,“海岛是海洋权益的标志和拥有周围海域资源主权权利的象征。拥有孤立小岛的主权,就拥有周围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我国有海岛6500多个,93%的海岛无人居住,根本原因就是缺淡水。项目研究成后,不仅能为国家办大事,守岛人员还可以很悠闲地泡上一杯香茶,享受享受生活呢!”(杨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