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 > 循环经济 >

让京郊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随着夜幕的降临,房山区长阳镇保合庄村村中的140盏太阳能灯自动亮起,像一颗颗明星,点亮了村里的夜色。

  还没到立冬,村民周志刚家早早地烧起了暖气。崭新的燃气供暖炉,炉火正旺,烧得暖气片热得烫手。炉具中的燃料是管道秸秆气,来自村里的秸秆气化站,每立方米只有0.8元。一冬天可劲儿烧,也用不了1000元,比烧煤能省出近2000元。

这个冬天,京郊农民的屋子里暖起来了。

  改变农村生活的,是今年在本市部分农村试行的“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

  今年以来,本市集中使用7.5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京郊推广太阳能路灯、吊炕、生物质炉具、水循环利用设施等新技术、新设备,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村资源循环起来。

  三项工程解决的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民在生活的变化中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让农民在城乡统筹的发展中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农民高兴起来。

  屋暖、村亮、资源循环没有在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会理解夜真的可以黑到“伸手不见五指”。

  虽然京郊早已实现了村村通电,不少村也安装了路灯,但到了夜晚,多数农村是被一片浓浓的夜色笼罩着,农户之外,漆黑一片。农民的夜间出行是个难题。

  有路灯却不点,路灯成了摆设,主要问题是由于农村安装路灯要由农民出钱,安装以后还要农民负担电费。某村委会主任这样算了一笔账,一盏100瓦的路灯,每天照明8小时,一年用电就要将近300度。全村安装100盏,如果每天都点亮,一年的电费1万多元,比全村的人均收入还要多。

  要让路灯亮起来,解决农民夜间出行问题,又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这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难题,随着太阳能灯的推广应用得到解决。

  一盏太阳能灯,一天充足的光照可以供应4到5天的照明,不需要任何电费。惟一缺点是前期投入较高,在京郊多数还是富裕地区能够应用。

  本市今年开展的“亮起来”工程,像给城区安装路灯那样,由政府出资给郊区安装起了太阳能灯,解决了前期投入问题。

  今年,市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安装30000盏左右新型太阳能灯,近400个村和33条乡村旅游道路照明问题得到解决。

  和路灯一样不被城区居民所了解的,还有冬季农居里的室温。

  今年年初,北京48家规划建筑设计单位派出200余名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义务下乡为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编制村庄规划。严冬里吃住在农家的切身体会,让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亚钧连称“想不到”:白天,农户屋里的室温不超过10摄氏度,夜里,洗脸盆里的水能够冻上一层冰碴。

  传统农居的保温性差是造成室温低的重要原因,但改造农居非一朝一夕之功,农民居所的低温却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暖起来”工程采取的办法是直接改造农民传统的取暖方式。

  在昌平区南口镇西李庄村刑重森家,“暖起来”工程推广的吊炕取代了传统的土炕。吊炕是悬空的,炕下边也可以散热加热室温,炕灶综合热效率可由过去的45%提高到70%以上,可使室内温度提高4至5摄氏度。

  秸秆气、沼气,这样的清洁燃料通过管道进入了农民的家,和城市居民烧天然气一样方便,而且比传统的烧煤、烧煤气都要便宜。冬季用来取暖,可以比烧煤节省三分之二,农民再不用因为舍不得花钱而降低室温了。

  同时,用做燃料的沼气由人畜粪便产生,剩余的残渣、沼液又成了上等的肥料,不浪费一丝一毫可利用的价值,完成了一次能量循环。

  对北京万分宝贵的水资源也正在循环起来。房山区长阳镇牛家场村对全村的厕所进行改造,建设起一套日处理20万吨的污水处理站。农户的洗漱、洗衣、洗澡、洗菜等生活废水,通过管道进入厕所内的水压箱,冲厕后的污水进入化粪池,沉淀后流入污水收集管网,汇集到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浇灌花草树木。取一遍水,用三遍以上,而且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水在循环,能量在循环,农村的资源循环起来了。

  资金聚焦农民生活

  政府投资2亿元,给全市500余个村安装近3万盏新型太阳能灯;计划给3.2万户农户改造吊炕,每铺政府补贴500多元,政府投资建设38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和51处生物质集中供气工程……今年,市政府聚焦使用在"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上的资金,预计将达到7.5亿元。

  三项工程的资金,向着基础性、方向性、公益性的设施投入,弥补郊区政府公共服务的空白,直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部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全市投向农村、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大幅增加。2004年,北京市投资的增量全部投向了远郊区县建设,达58.7亿元。2005年,市发改委安排的投资中,十个远郊区县与城八区的比例达到50.1∶49.9,共投向远郊区县71.96亿元;市财政安排资金24.7亿元,重点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今年,本市安排的投资中,远郊区县与城八区的比例为51∶49,直接用于镇、村两级的政府投资全年将突破100亿元。

  城乡统筹、政策集成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北京一以贯之。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26%的增长幅度。市财政从增量收入中拿出的第一笔追加投入,就是7亿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这7亿元怎么花?市政府开始了全新考虑。

  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今年新农村建设的108项折子工程,覆盖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7亿元资金不少,可如果分在108项工程上,无异于"撒芝麻盐",增加投入的效果并不会明显。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直接攻坚,把增量资金集约使用,聚焦到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经过广泛调研,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让7亿元的增量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在总结郊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市以政府投资的方式,对太阳能灯、吊炕、生物质能源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新设备全力推广。

  目前,市财政出资2亿元安装太阳能灯的政府招标已经完成,确定了20家单位作为施工单位。一支支的太阳能灯已经在村落中、道路旁陆续站立起来。3万盏太阳能灯明若朗星,点亮了京郊的夜色。

  过去政府对农村的投入,集中在农户的院外,不管"院里屋里"。而在"暖起来"工程中,农户改造卧室中的吊炕,政府给予每铺500元的补贴,农户自己只需花费几十元。11月底前,全市3.2万铺吊炕将全部改造完成,在寒冬之前给农民一个温暖的居室。

  年底前,京郊还将有3万户农民接通生物质燃气,80多个村拥有集中供气工程,156个村建起雨水收集利用设施,60个村实现重水综合利用,40个村完成污水集中处理……

  7亿元,对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设施投入欠账来讲并不算多,但集中使用,起到了聚焦效果,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立竿见影。

  生活促进生产发展

  夜幕降临,沿着路旁太阳能灯光的指引,记者驱车驶进怀柔"虹鳟鱼一条沟",眼前是一片灯火绚烂,水面倒映着灯影婆娑,亦真亦幻。在谷里游玩的游客不像以前天黑前急着赶回去,而是留宿谷中民俗户,或三五成群相邀漫步,或举杯在灯下小酌。

  今年雁栖镇启动不夜谷工程,在15公里长的路旁安装了300盏太阳能灯。水声灯影里的"虹鳟鱼一条沟"不再是往日白天喧嚣、夜晚寂寥。今年"十一",雁栖"虹鳟鱼美食不夜谷"成为广大市民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和新热点,接待游客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50万元,同比增长40.7%和45.8%。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方式只存在于传统的农耕生活。"亮起来"照亮了京郊的夜色,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有了夜生活,更让京郊多了一个吸引城里人旅游消费的时间段。

  三项工程直接改善的是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孕育生产方式、思维观念的变化,促进着生产的发展。

  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家家洗澡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户户炒菜做饭烧起了秸秆气,村里装上了50盏太阳能灯……这个村在全国商标总局注册了"新能源第一村",发展民俗旅游,吸引了江苏、山西等参观团体34批,全年接待客人8万人,民俗旅游收入突破120万元。

  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第一村",建起了一套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循环系统。

  村里养鸡20万只,奶牛100余头,生猪年出栏3000头。动物粪便又全部进了两个沼气池用来产生沼气,每天只需产300立方米沼气就可以满足全村251户的需要,同时利用每天产生的1.4吨沼渣和16吨沼液作为有机肥,全村种植有机蔬菜580亩,年产60多个品种的有机蔬菜500万公斤,收入达1000万元。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广慧说:"市场上的黄瓜卖1元,我们这里的批发价就要2元。我们村里的蔬菜是全国第一个经过认证的有机蔬菜。"

  "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本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十一五"期间,本市将让三项工程覆盖整个郊区。为此,市财政每年投入的专项资金不低于10亿元,而且将根据市财政收入的法定增长按比例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