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 > 循环经济 >

借循环之力 造绿色“磷都”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红光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开阳县新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钟德新的脸上写满了兴奋。11月9日,就在他接受记者采访前,贵阳市市长袁周为支持磷化工尾气循环利用,刚刚在这里召开了现场办公会。

钟德新的面前,是他的黄磷厂,一根高高的烟囱正吐着熊熊火焰,所燃烧的是黄磷在提炼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尾气;其身后则是一片正在建设中的新厂房。尽管钟德新的黄磷厂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全国黄磷生产企业中率先实现了工业用水全部循环使用,并将这一成果推广到省内外十几家企业;将黄磷尾气的五分之一用于工业生产之中,降低了能耗。但是工厂仍有大量尾气点了“火炬”,既浪费了能源,又危害了环境。

钟德新的新项目就是利用国内最新科技成果,将这些尾气净化后进行余热发电,然后制造甲酸,年产量可达2万吨。这一项目投产后,余热发电一年可以节约4万吨煤炭,2万吨甲酸的价值在1亿元上下,相当于黄磷厂目前的全部销售额,利税率预计在50%左右。而这些财富都源于眼前白白烧掉的黄磷尾气。无怪乎,贵阳市和开阳县的有关部门对于这一贵阳市磷化工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要给予大力支持。

中国磷矿素有“三阳开泰”的说法,即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昆阳、湖北的襄阳和贵州的开阳。

而开阳的磷矿更以量大质优闻名,已探明磷矿石储量4.46亿吨,其中优质富矿占全国的78%。借助这一资源优势,磷化工成为开阳县的支柱产业,占其工业总产值90%左右。

磷化工产业给开阳县带来了财源,但长期存在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也给开阳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开阳县黄磷生产能力有16万吨,每年产生磷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即达100多万吨,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几万吨,每年产生的3亿立方米的黄磷尾气,大部分被燃烧放空,只有少量作为燃料使用。显然,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难以持久。尽管开阳县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循环使用,“吃干喝净”,然而,单靠一家企业开展这项工作,往往事倍功半。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统筹安排。

开阳县委书记宗文介绍说,开阳县在实践中认识到,磷矿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只要稍做处理,便可作为其他化工企业的原料,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又可以供另外的企业使用,只要将相关的产业链建立起来,就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循环经济。为此,开阳大胆提出了建设全国第一个磷煤化工基地的构想,围绕磷这一核心资源,积极引进与磷化工紧密关联的煤化工、氯碱化工、能源产业,逐步实现磷—煤—电—碱产业链的优势互补,使经济发展真正“循环”起来。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开阳聘请了包括三名两院院士在内的数十名专家作为顾问,并委托清华大学编制示范基地规划。2004年11月29日,基地规划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由此,开阳的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山东兖矿集团、国华天鑫公司、贵州青利公司等企业纷纷落户开阳,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磷煤化工项目,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开阳当地企业的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也在顺利实施。

在宗文眼里,开阳县未来将形成以黄磷、合成氨、高浓度复肥、水电能源、一氧化碳化工、建材、精细磷酸盐、有机磷等多种产品共同支撑经济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到2010年,工业生产总值将超过120亿元,万元GDP能耗降低20%,资源回收率提高8%,实现全部黄磷生产用水封闭循环,黄磷尾气回收利用率达到70%,磷渣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05年11月15日,开阳县被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磷都”称号。

在开阳县,不仅工业开始“循环”起来,农村同样如此。

“自从有了沼气池,烧饭省钱又方便。”在开阳县双流镇刘育村,村民贾习琼在厨房开心地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建成沼气池之后,她家一年能省下700多元的煤钱,也不用再上山砍柴了。推广建设沼气池,是开阳县推广生态能源的重要举措。副县长张朝洲向记者介绍,开阳全县沼气池用户累计达到53271户,受益农户每年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到2008年底,7万多户具备发展条件的农户将全面普及沼气池。

开阳的实践在贵阳市并非一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贵阳市较早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并出台了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如今,在贵阳各区县,发展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在开阳这片土地上工作了5年多的宗文认为,开阳的资源十分丰富,除了磷矿外,开阳是全国绿化先进县,森林覆盖率达42%;全县70%以上的土地富含稀有元素硒,富硒米、富硒菜油、富硒茶等特色农产品颇有名气;以南江大峡谷、紫江地缝、香火岩等为代表的景区,有着“绿色喀斯特生态世界公园”的美誉,发展旅游业很有潜力。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才能使各个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