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应用 > 分析报告 >

中国森林资源退化问题分析

来源:《科学新闻》作者:彭珂珊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对林业的威胁仍很严重。文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共性理论,系统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框架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探讨森林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了森林资源的相关概念,回顾了森林资源历史,分析了森林资源的严竣形势,提出了跨世纪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

   一、森林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休戚相关,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努力,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步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实际行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中国政府首先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宣布,走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21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可持续的纲领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中国“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体制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以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资源合理地配置,用较低的消耗,产生较高的效益,把生态问题列为未来15年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计划之中。所以21世纪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土地、森林资源、环境、农业等问题成为国内外的焦点。森林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中国“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的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奋斗目标和全国人民和努力,中国将以一个环境与经济更为协调的崭新姿态走在世界的前列。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的目标,到205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净增森林面积为11000万hm2。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发展高效林业,用集约化经营生产出更多的木材,以此代替砍伐自然林生产木材,林业的市场化还同时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林业产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资源限制型产业(地域-树种-产量-加工品-资源量平衡);林业产业纵跨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林业产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不断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达6892.21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116.2%;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发展增长速度5.96个百分点;人造板产量已达5446.5万m3,位居世界第二;家具、松香年产量分别达到了17亿件和53.8万t,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林产品年产量已近9000万t。据中国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员在90年代中期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报告”中的说法,我国森林的经济价值达17414.51亿元,环境资源部分的价值为75218亿元。林业产业已发展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赋予林业的历史责任。

  

   二、森林资源的相关概念

  

   树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古人类就曾“构木为巢”、“钻木取火”。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树木除被用来建房、做家具、劳动工具、运载工具、武器、度量衡具、造纸、装修装饰、工艺品外,还被用来烧火做饭、取暖,树木还为人类提供果品、食物、菜肴、茶叶、饮料、药材、调味料、洗涤剂、松香、松节油、生漆、树脂、橡胶、栲胶、紫胶、白腊,木材还被用来加工刨花板、纤维板、人造纤维,提取糖类制品和甲醇、乙醇、糠醛、活性炭、醋酸等。树木的枝、梢、叶可作饲料、肥料。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由树木组成的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并被人们誉为地球的“肺”。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分为以下五类:(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森林资源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森林、林木的数量和质量,分为森林和林木两类,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二是林地资源,即用于发展林业的用地,它是林业资源的基础和载体;三是森林动植物资源,即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四是森林环境资源,即森林所特有的生态景观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等。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植物资源和森林动物资源。其植物资源有木材、中草药类、食用菌类、野生果类、野生木本油料等,都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其动物资源有鸟类、兽类等。

  

   森林可持续性,系指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其中林地的生产潜力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不随时间而下降的状态。Poore认为,可持续性是指自然资源在长期和短期内,能持续地提供产品及服务功能,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状态。保持森林的可持续性,是任何森林经营战略的核心。LanArmitage指出,可持续性是森林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森林经营的精髓是保持可持续性。

  

   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保持可持续性的森林经营。ITTO的定义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为达到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特定目标的经营过程,这种经营应考虑到在不过度减少其内在价值及未来生产力,和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使期望的林产品和服务得以持续的产出。”Poore认为,这个概念用词准确,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明确的特定目标;持续的产出;林产品和服务;内在价值和未来的生产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这样说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一种不造成森林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功能下降的经营方式。

  

   “林业发展”的概念。我们仍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共性概念出发解释“林业的发展”。林业的经济增长是指林业经济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衡量,主要指标是林木生长量及其产值,木材采伐量及其产值,各种木材加工产品的产量及其产值,各种非木林产品的产量及其产值,等等。同传统经济学一样,资本、分工、投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创新、体制等,也被认为是林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在我国,传统的林业经济增长,大致是迄今以前的自从产生林业部门以来的那段历史。在这个阶段,森林主要的是被视作一种经济资源。林业经济发展应当是一个反映林业部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概念。我国没有人对“林业经济发展”给出过明确表述。但在林业部门的认识上和国家统计体系的实践中,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存在的。

  

   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林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林业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林业发展”。在这里,描述的是林业的可持续性,是对林业发展的属性的界定,其中所强调的“能力”,是指林业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存量都不随时间而下降。这样来定义林业可持续发展,既包含了发展的含义,又包含了可持续性的含义,同时也界定了发展的部门特性。沈国舫曾为“可持续林业”下了一个定义(2000):可持续林业是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空尺度上,不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林业;或者在特定区域内不危害或者削弱当代人和后代人满足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林业。

  

   三、森林资源历史的回顾

  

   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如过伐、过挖、过垦、过猎等,使资源总量明显下降。森林面积的大小对森林资源存量有显著影响,森林经营水平越高,森林资源的范围越广泛,发挥其经济效果和对人类的支持发展作用也越大。反映森林资源多少通常是按一定面积内植物种类数量、动物种类数量以及每一种的总存量的大小水平表示,种类越多,各个种的数量越多,则该片森林越丰富。保护森林资源是森林永续利用的前题,必须开发有序,利用有方,适度进行。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如果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越,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群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森林是世界上较复杂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对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巨大的影响。据专家推测,地球上森林面积最多时约为72亿hm2,占陆地面积的2/3,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密闭林覆盖面为28亿hm2,占陆地表面的21%,另有13亿hm2为稀疏林,若再加上休耕地上重新长出的林木、天然灌木和退化的森林林地,则全世界森林总数约52亿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0%。在我国天然森林的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太阳总辐射3500~6200MJ/m2,平均气温-2~26℃,年降水量350~2400mm。受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我国森林植被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在西北和西南等地区还存在植被的非地带性分布。这些森林植被中,以乔木为主体的群落有14个植被型、25个植被亚型、48个群系组;各植被类型内的气候资源,尤其是水热资源各有自己的特征。多样化的气候资源和繁多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见图)。大兴安岭森林,为我国最大和最重要的针叶林区。它的山体长达1400km,东西宽300km,被62%的森林面积覆盖,林地面积达1500万hm2。小兴安岭森林,仅次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为1100万hm2,是我国木材生产基地,担负着全国1/5的木材生产任务。长白山森林,位于吉林省东部,森林面积为1000多万hm2,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罕见的绚丽多姿的森林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位于云南南部边陲,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植物宝库。林中仅高等植物就有4000余种,珍贵树木达100余种。我国最高的阔叶树——望天树就生长在这里。此外,还有不少如橡胶树、金鸡纳树、油棕、椰子等经济林木。神农架原始森林,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森林面积约50万hm2,曾因“野人之谜”蜚声国内外。武夷山森林,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东南地区保护最好的原始森林,面积约为5.7万hm2,以“生物标本模式产地”而闻名于世。台湾省森林,位于台湾省东部,有大量樟树生长,所产天然樟脑,占世界总量的2/3。另外,阿里山的红桧高达60m,树龄有3000多年,被人们称为“神木”。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东方大国。西周时期仅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就高达53%。由于历代长期破坏,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hm2,覆盖率13.0%。70年代减少到1.8亿hm2,覆盖率12.7%。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大量植树造林,扭转了我国森林资源长期下降的局面,到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m3“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m3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1990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246亿hm2,人均约0.107hm2,而全世界森林面积约40.49亿hm2,人均约0.8hm2。中国森林覆盖率12.98%,而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中国森林蓄积量91.4亿m3,人均约8m3,而全世界森林蓄积量约3100亿m3,人均约72m3。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山区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造林、营林经验,培育了大面积的人工林,特别是南方山区的杉木林和竹林。截至1993年,中国有林业用地面积2.63亿hm2,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覆盖率达13.92%;活立木畜积量117.85亿m3,森林蓄积量101.37亿m3,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国森林面积累计达1.34亿hm2,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3300多万hm2,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结果,中国森林面积1.34亿hm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居世界第五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列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97.8亿m3,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列世界第8位。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m3,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m3。

  

   2001年3月12日,中国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4666.7万hm2,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森林面积已达1.58亿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55%。从我国自然条件来说,历史上的森林覆盖率是50%到60%估计,现在剩下百分之十几了。林地面积这几年有所好转,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998年的16.55%提高到了2003年的18.21%。这是不小的成绩,是好事。但国际平均水平是28%,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根据第六次森林清查,中国的森林资源状况相比5年前明显好转,不仅面积持续增长,质量也有所改善。全国现有林地2.85亿hm2。森林面积1.75亿hm2,森林覆盖率为18.21%,是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7%的3/5;排世界第130位,而我国的近邻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8%,是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森林蓄积量124.56亿m3,人工林面积0.53亿hm2,蓄积15.05亿hm2。

  

   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17.91%,有些地方为6.9%,仅为全国的37.89%,而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尚不到1%,仅为全国的5.49%,甘肃、青海、新疆森林覆盖率为4.33%,0.35%,0.99%和1.54%,即使雨水丰富的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也不高,四川省目前也只有13%。四川省中丘陵地带50个县,森林覆盖率只有3%,其中19个县不到1%。其中川、滇、渝东部国有林区林地面积为5948.37万hm2,有林地面积2489.97万hm2,分别占全国的23.17%和19.37%。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北地区森林很少,近10年来,西部地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增长,但森林生态系统呈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的局面,西部地区幼龄林和中龄林很多,分别占全部林地面积的33.5%和32.2%,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差。西部地区有林地12100万hm2,占全国的比例为52.45%,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0%,而且森林质量低,生产功能差。

  

   四、森林资源的严竣形势

  

   全球森林正在以或将以每年1600万-2000万hm2的速度消失,地球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殆尽,全球森林现状堪忧。据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在新世纪世界市场对木材的需求仍将大幅度上升,到2010年,世界木材的总消费量还将增加25%。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基建快速发展,装修业、旅游业、交通业、通讯业、家具业、会展业、餐饮业、体育运动等等蓬勃发展,所有这些事业,每时都构成对木材及其制品的需求,中国森林蓄积居俄罗、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之后列第六位。但按人均计算,我国是一个十分缺乏木材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2%,列世界的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列世界的122位。中国人工林面积5326万hm2,蓄积15亿m3,居世界第一。中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度,尤以人均占有量计,更是少得可怜。在各类资源中,森林最为短缺。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占世界的7%,人口13亿,占世界的23%,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9%,我国森林资源已无林可采。我国彻底改变现状至少需要30-50年时间,所以必须依靠进口。从1981年开始,我国进口木材及制品逐年增加,到1999年,我国进口木材217.8万m3,胶合板104万m3,还有其他木制品如纸浆、纸张等,但与5000万m3的资源缺口相比较,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杨木及其他木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表1)调查:与发达国家人均1.16m3的消费水平相比差距相当大。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木材消费国,中国的木材主要依靠进口。2000年我国进口木材及木制品用汇106亿美元。是继钢材、石油、化肥之后的第三用汇大户。并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2003年突破300亿美元。一跃成为第一用汇大户(每年用汇可以再造一座三大坝)。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时期,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传统的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破坏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尴尬境地,发展下去不堪设想。建国前,由于战争、饥荒、政府腐败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森林遭受空前的浩劫;解放后,人口急剧膨胀,粮食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又因科技落后,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层面上,林粮争地的结果只能是林业让位给粮食,毁林开荒等极端行为又让林业受到极度的破坏。从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先后出现三次大规模以毁林(草)为特征的土地开垦高潮。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我国仅有的一些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有资料表明,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林区经历着严重的过度采伐。以东北原先森林覆盖率最突出的黑龙江为例,“三江平原从1962年至1976年的14年间,该地区天然林面积减少了25%,……又如,爱辉县的北师河、西峰山、得都县的小兴安等公社,垦荒点建在小兴安岭南部的岭脊,由于毁林开荒使小兴安岭南部的兴安岭主脉,已接近被垦通,成为大小兴安岭天然防护林体系的突破口”。“由于森林资源的日渐败落和近20余年的集中过量采伐,可采资源已日趋减少,全省48个林业(企业)局,已有35个局已感到难以维持现有生产水平,乌敏河、八面通等12个林业局,可采资源已枯竭,不得不被迫停产而转为经营局。有半数的局不能实现永续利用,积重难返。”在吉林发生的情况也差不多,“1958年至1966年,长白山林区蒙受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的威胁。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森林过量采伐尤为严重。仅以松江何林业局为例,1971年—1975年的采伐面积较前5年的多1倍,比1958—1962年多5倍。1958—1978年总采伐面积4万多hm2,其中皆伐面积有2万多hm2。虽然采伐基地大多数已更新造林,但已由高大成片的原始林变成低矮的幼丛林。特别是长白山林区的采伐量在60年代达到了高峰,与1930年开采前相比较,在降水量等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1985年曾席卷南方九省(区),一年之内,森林资源损失1.6亿m3,使能够提供商品材的县由近300个减少到172个。1986年至1988年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江西省武功山林区被哄抢盗伐的林木29000株,被破坏的森林面积达160hm2。海南省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三大林区乱砍滥伐也很严重。湖南省醴陵市清水江乡曾经发现一支近200人的偷砍盗伐组织,後来竟然发展到武装暴力盗伐。1986年全国林业公安机关受理森林案件6.7万多起,其中哄抢盗伐案件有5万多起。1987年受理森林案件7.46万起,其中哄抢盗伐案件有5万多起。1988年根据辽宁、浙江、湖南等七省统计,森林案件比上年增加20%以上,经济损失也比上年上升30%以上。全国上半年发生毁林案件2万多宗,其中广西、江西、云南、湖南等省特大毁林案件呈急剧上升趋势。年初,云南省江边林业局800多人公开哄抢国有林,一个多月之内出动汽车1000余辆,毁掉森林520余hm2。紧接著,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数十个国有林场也遭到明火执杖的抢伐。广西一家林场,1988年第一季度被盗伐林木90000多株,超过上年全年盗伐总和。1990年1月9日开始,云南省弥勒县江边地区发生了哄抢国有林木事件。参与哄抢的车辆每日超过百辆,几天之内,毁坏森林360多hm2,抢走林木8000m3,并打伤林务及公安人员,抢去公务车辆、照相机。据林业部门的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来,滥伐“天然林”案件呈上升趋势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我国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强,木材价格上涨,一些违法人员在暴利的诱惑下,铤而走险,大肆偷砍盗伐林木。

   五、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对一些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要有危机感。生态恶化问题使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与重建面临的严竣形势有所认识。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一系列环境灾害,全国人民更加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森林锐减,开荒种田,造成岩石裸露,干旱缺水严重,“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和血液同价”。水土流失加剧,绿洲沦为荒漠,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成为生态“头号杀手”,1998年洪灾就是对林草破坏之后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大报复,使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调节气候、吸毒滞尘等功能丧失。同时造成动植物种类下降,许多依赖森林生存的动物无家可归。虽然我国林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向21世纪,实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二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hm2蓄积量只有84.73m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cm2,林木龄组结果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四是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清查间隔期内有1010.68万hm2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全国有林地转变为非林地面积达369.69万hm2,年均达73.94万hm2。五是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国年均超限额采伐达7554.21万m3。


   六、跨世纪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分析

   森林的生存和发展与人类是密切相关的,人类不但可以使森林得以发展,也可以使森林毁灭。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政策失误;乱砍滥伐,工业化的盲目发展;经营不善和短期行为;人口膨胀及贫困;刀耕火种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等行为都会给森林带来威胁和破坏,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所以,我们必须控制和制止这些会给森林带来威胁和破坏的行为,保护好森林资源。
   1.高度重视林业的重要地位。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心的热点。发展林业是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造林绿化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发达的林业不仅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保障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2.全面启动虫病、森林火灾工程治理项目。林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提高对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生产建设,发挥森林优势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林业生产的领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把虫病,森林火灾工程治理项目列入重耀的议事日程,要像抓粮食一样抓林业生产,并认真定期检查,一抓到底。按照林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布置,编制《虫病、火灾工程治理规划》,要认真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森林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严防有害生物传入,严禁森林病虫成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根据规划制定虫病,火灾工程治理实施方案,对项目内容、项目投资概算、项目建设进度、项目管理措施等作具体研究和布置,准确掌握疫情发生情况。林区要严格控制生产生活用火,严防森林火灾。发现火警,要及时组织扑打,打早、打小、打了,尽量减少损失。
 

   3.多渠道筹措资金。要建立森林抚育管理扶持政策,设立森林抚育专项资金。森林抚育的资金投入要多渠道解决,生态公益林的森林抚育资金由国家开辟公益林森林经营专项资金渠道解决;商品用材林的森林抚育资金通过特别财务处理预付或特别周转金先行支对,也可从专项贴息贷款渠道解决;还要鼓励林业企业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森林资源培育,要强化育林基金管理,改革森林抚育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要确保基金使用方向,提高基金使用效果,建立刚性强、透明度高的育林基金管理体系,明确使用范围,严格审计,严密评估,奖惩分明。森林抚育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应本着有利于森林培育、有利于经营主体、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原则逐步进行完善。为了加大防治力度,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确保防治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一是自己筹集一块,镇村以投劳形式解决一部分劳动力工资。二是财政挤出一块作为防治补助。三是按照工程治理要求,争取了省市一部分防治经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4.严厉打击毁林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治理,坚决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针对当前破坏森林资源的突出问题和严重地区,组织林业、国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森林公安队伍建设,要本着充实力量,完善职能的原则,调整警力布局,提供可靠的勤务保障,千方百计提高森林公安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控制能力,加大打击力度。各级地方和森林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继续按照“林区内外结合,山上路上结合、地方公安与林业公安结合”的原则,从武装清山、道路巡查、查处案件、打击团伙入手,将日常工作与集中统一行动结合起来,重点打击盗伐盗运、伪造票证、冲关闯卡、暴力抗法等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5.建立森林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加强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生态林建设,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养山富民工程,应尽快建立山区森林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在山区的生态林维护和建设过程中,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处理好山区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性和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水资源税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市的供水压力,另一方面,将所征税部分返给山区农民,对其利益进行补偿,提高了农民收入,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山区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建设。

   6.加强林地保护管理。首先,要切实加强林权管理,要进一步明晰森林资源产权,依法保护林木林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要加强林地管理。认真坚持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确保林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占用林地全过程的监管,做到尽量少占或不占要林地。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坚决打击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的行为,杜绝林地的非法流失。各地要尽快编制林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总量控制手段,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对个别地方将过去熟化的造林地非法变成耕地,甚至已经颁发土地证的,都必须立即清理和纠正。今后,凡没有林权证的一律不予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三是要继续抓好林木采伐管理。做到管死天然林,管住人工林,管好商品林。四是要加强流通环节管理。要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依法强化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通。要依法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服务指导,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违法经营加工木材行为,努力把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五是切实加强对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的保护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保护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作为重要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对当前乱捕滥猎和倒卖、走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活动,要坚决打击

   7.真正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根据中央9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的精神,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当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针对专项治理活动中排查的薄弱环节,抓紧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措施,落实管护责任。重点地区,关键道路,要严防死守。各木材检查站,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昼夜值班,对偷拉盗运木材的违法犯罪人员绝不放过。对擅离职守、里应外合、合伙作案的国家公务人员要严肃处理。对不能够尽职尽责的护林人员,要坚决予以清理。为了加强工作的责任性,政府每年都与有关镇、场签订防治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防治任务,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使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科学规划和布局,合理经营和利用好森林资源。加强木材的综合利用和林地的综合利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提倡节约消费,加强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作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彭珂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