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应用 > 期刊图书 > 报纸 >

钢电巨头图谋煤业产业链融合加速 倪维斗院士:具备国际竞争力需煤、电、油、气混营

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中国经营报发布时间:2022-12-30 人气:0

钢电巨头图谋煤业产业链融合加速 倪维斗院士:具备国际竞争力需煤、电、油、气混营


中国经营报 2004-01-03 08:56:57

 

本报记者 章柯福州北京报道 2004-01-02  
  宝钢国际煤炭贸易部总经理周鲁勇不像个“买煤”的,相反更像一个投资商。上月底,在福州召开的2004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交易会上,周鲁勇频频出现在高层论坛、企业座谈会等场所。宝钢交给他的使命是:利用煤交会的机会,多接触大型煤炭企业,尽可能地与他们达成合资合作意向。 
  “单纯依赖采购,在市场供过于求时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但在供不应求时,则往往会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供应的安全和稳定性差。”周透露,宝钢与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公司合资开发的全国首例煤钢合作项目———城郊矿井已于2003年11月正式投产,涉及金额超过12亿元。周称,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决定了对焦炭、炼焦用煤和喷吹煤有巨大需求,而发展和控制几个优质炼焦用煤和喷吹煤供应基地,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在战略上对宝钢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支撑。 
  周鲁勇敏感地注意到,随着2003年下半年煤炭供应紧张的加剧,电力、化工等行业从扩大经营规模和稳定供应安全的诸多因素考虑,都加大了对煤炭资源的投资与控制。 
  煤炭供应总体趋紧 
  煤炭行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市场。 
  据合丰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专家黄林预测,2004年煤炭市场将延续2003年4季度的强势特征。据预测,2004年国内将新增煤炭需求量1.5亿吨以上,但国内可供煤炭资源量却相对不足,煤炭行业改扩建相对滞后于冶金、电力等相关行业,可供量低于需求量。此外,铁路运输仍是煤炭足量供应的瓶颈,预计2004年煤炭铁路运输仍将十分紧张,同时2004年进口量在近年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增速将相对趋缓。 
  “往年春节后各大港口、各主要用户煤炭库存急增、煤价回落的现象将不复存在。”黄林预测称。 
  据专家分析,在我国煤炭消费中,电煤的用量较大而且增长稳定,目前电煤消费量约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61%左右。而有关数字显示,随着南水北调、西气东送、西电东输、青藏铁路等一系列“钢铁+水泥”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以及房地产、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钢铁行业将出现较快增长,从而带动冶金用煤大幅增长。随着化工行业的加快增长,化肥用无烟煤、炼焦用煤也将大幅增长。 
  专家认为,从原煤和发电量、生铁产量之间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产量受到后两者需求不断增长的刺激,已经迎来了一个快速恢复性发展的时期。 
  由占有市场转向占有资源 
  由于我国连续四年实施“调控总量,关井压产”政策,近几年除中西部地区外,大规模新建矿井较少,生产接替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44%的国有大型企业存在接替紧张的问题,因而超能力生产现象十分普遍。与此相应,煤炭企业竞争的主要矛盾也转向了占有资源。 
  最近,神华、兖州、大同、山西焦煤等大型企业集团都提出未来几年内产量上到5000万吨到1亿吨以上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到中西部地区建井开矿,如兖矿集团在入主山东省内巨野、聊城煤田的同时,启动贵州煤电和内蒙古煤田合作开发工程,涉及煤炭储量达400多亿吨。 
  与此同时,煤炭经销企业也着手直接控制资源,参与竞争。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已拥有平朔、太原煤气化、大屯煤电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陕西、宁夏等省一些长期经销煤炭的企业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并购煤矿,向实体化延伸。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董事、西山煤电股份公司总经理车树春透露,将通过参股相关铁路项目,提高煤炭铁路外运关键通道的通过能力,缓解和消除企业发展的瓶颈。 
  据阳泉集团副总经理裴西平介绍,为获得稳定的能源供货渠道,煤炭供需企业以参股、买断、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了相互的融合。最典型的是宝钢,继与永城煤电集团签订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协议后,又与大同煤矿集团等共同发起成立煤业公司;此外山东电力集团、华能集团等纷纷登陆中西部地区,独资或合资开矿。 
  “煤炭企业需要长期稳定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用煤企业同样需要资源充足、质量稳定、运输可靠、供货安全的战略伙伴。”山西焦煤集团煤炭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纪彦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供需双方的利益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以双赢为基础,合作将是一大特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称,要想在能源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煤、电、油以及天然气的混业经营是最起码的。否则,行业封锁、地方割据,不仅能源产业链支离破碎,煤炭振兴无日,恐怕电力、石油也不会走得更远。倪维斗认为,第一个关键是要看地方政府是否愿意将自己没有优势的企业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交由其他地方的企业经营;第二个关键是要看已拥有丰厚利润的电力、钢铁、石油等行业是否愿意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与煤炭行业共同来铸造中国的能源“航母”。 
  也有专家对煤炭供需联合持谨慎态度,认为煤电联合涉及到投资、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的联合可能只会先在煤炭供求上展开,而联合的实际效果估计要等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展现,合作成功与否还有待观察。